冬日时节,寒风四起,凉意渐浓,在濛洼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农业生产加工基地,一片繁忙景象温暖了这一席寒风,濛洼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今年新收割的近万亩稻米正在紧张加工。工厂里稻米加工进行的热火朝天,田间螃蟹、黄鳝等各种类的养殖捕捞也在进行当中,他们同稻米一样,随着四通八达的物流走向全国各地消费者的餐桌。
稻渔综合种养助力农户增收
“我们公司主营稻田龙虾、甲鱼、黄鳝、泥鳅、螃蟹综合种养,效益提高非常明显”。虽然已经过了水稻的收获季节,但是阜南县濛洼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厚海仍然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因为在他的大力推广下,全县多数水田里“种”上了螃蟹、黄鳝、龙虾等水产品,不仅农业实现生态循环,农民也实现大幅度增收。这种生态农业发展方式是阜南县产业融合发展的缩影。
稻渔综合种养是获得水稻和水产品的一种生态种养模式,被誉为“小粮仓、小水库、小肥料厂、小银行”,具有稳粮、生态、节水和增收作用。“稻渔综合种养将种植与养殖密切结合,提高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不仅经济效益明显,生态效益也很显著。”据张厚海介绍,这类田里稻蟹、黄鳝、龙虾等养殖产品共生种养模式不仅能提高稻米的品质,也能降低螃蟹等养殖产品的养殖成本,螃蟹、龙虾、黄鳝等养殖产品在稻田里既能清除杂草,又能捕食水稻虫害,多次蜕掉的外壳和排泄物还能提升土壤的有机质,增加肥力。同时养殖产品的活动对水稻根部土壤进行了有效疏松,对提高产量大有帮助。同时,稻田水浅、遮光,有利于螃蟹等养殖产品的生长。
目前濛洼生态农业实现年产优质稻米73.4万公斤,龙虾11.01万公斤、甲鱼2万公斤,亩均产值达11000元。
有机绿色产品变身“金疙瘩”
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阶段,要以绿色理念引领可持续发展,大力转变农业的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不断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变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高投入高消耗高产出运行转到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这是农业专家针对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提出的规划,濛洼生态农业正是按照未来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绿色种植养殖。
阜南县濛洼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有机虾田米种植基地位于安徽省王家坝,淮河上游,濛洼蓄洪库下游,自然条件优越,土壤、水源经过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符合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标准,十分适合稻渔综合种养。张厚海根据当地的地理优势率先成立生态农业发展公司,着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他带领科研团队研究螃蟹、龙虾、黄鳝等水产品在稻田里的成长规律和特点,同时引进国内先进的科学种养方式和合作方式,打造“企业+基地+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带着当地合作社和农户从粗放地进苗养蟹,到规模化品牌化育苗基地,成为阜南县生态农业发展的最大亮点。
“从繁育蟹苗,到逐步培育蟹种,我们已经实现工厂化育苗,规模化养殖和精细化加工,”张厚海谈到。同时,张厚海坚持绿色有机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种养全程保证有机绿色,不投入化肥、农药、除草剂、生长激素等任何化学合成物质,濛洼生态农业基地种养出的多个产品获得国家有机产品认证证书。“虾田稻米采用现磨现售的方式,让消费者吃了忘不了。”目前公司已建成1600平方米有机大米加工厂,解决近100名贫困户就业,公司主要经营的“郜台田野”牌有机大米和水产品深受消费者认可,销售网络早已经走出安徽省,销售网络遍布全国。
经过几年的摸索,稻米和水产品养殖在实现双丰收的同时,也受到当地政府和农业部门的关注。2017年,濛洼生态农业基地获得“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安徽省龙虾健康养殖示范基地”;2018年,获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称号,“郜台田野”商标通过有机大米认定;2019年,被评为阜阳市农业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
下一步,濛洼生态农业将继续坚持稻渔综合种养为主导,同时实施农业产业融合工程,把基地种养产品与加工业相融合,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方面下功夫,向更高层次、更深领域推进现代生态农业绿色发展。